心智通俗来讲是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,以及由此作出的判断与选择,每个人来到世界上时,其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全部是从零开始,你、我、我们的父辈、孩子都是如此,没有人能直接跨越这一阶段。而不少人的初始状态是混沌的,他们天然的追求简单、轻松、舒适、确定,这种天性支配着他们,成为他们喜怒哀乐的生理起点,然而深陷其中的大多数人对此知之甚少。
如果不出意外,大多数人都会沿着“求学-工作-婚恋”的路线成长,随着生活的惯性一直往前走。年轻的时候,现在应该是在高中时期,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将来
能有多差,认定美好的生活会自然到来。不谙世事的我们认为:即时暂时说不清具体该怎么做,但有份十足的信心就够了,毕竟年轻无敌嘛。
在高中的时候身为小城市的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浑然不只,不知道事物的构成、框架、不知道努力的路径、方法,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、能做什么、最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,父母并不能给我足够宽的视野,在小地方并不知道英语的重要性,看不到顶级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差距。在进入社会后,在不断的服从社会规则和应对生活烦恼,开始随波逐流:该玩手机玩手机、该打游戏打游戏;没有多少压力,也没有多少动力;
当我迷迷糊糊大学毕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,突然觉得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了:工作以后梦想与现实落差巨大,生活和工作压力缠身,而优秀的同龄人早已绝尘而去,一时间,我开始焦虑急躁又如梦初醒,为什么没有早点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,为什么没有在学生时代如梦初醒:“为什么没有早点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”?
我认为我在合适的年龄睁开了眼睛,似乎又没有完全睁开,好像再走一条赛道,每到一个节点,会出现一辆充满诱惑的车,你上了车之后,就会走向一条岔路,而这个
岔路一直在以你看不见的视角在原地绕圈,当我在高中时期,一个在当时学习氛围很差的学校,我踏上了这样一辆车,然后在我绕了两年半之后我下了车,最后踩着本科线上了大学,当然这样的大学中,充满了在上一个节点中的充满了诱惑的车,在大学时期我又踏上了这样一辆车,在即将毕业时,我强烈地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,我再一次下了车,选择不行走向前方的路。
在工作稳定了下来,在业余时间几乎不被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情占据:找朋友聚会,经常熬夜,从不主动看书、运动;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看游戏直播,看搞笑视频、读八卦新闻、玩游戏;实在无事可做,就裹起被子睡大觉……下意识中,我觉得这种无忧的生活会继续下去。
直到现在,我突然发现自己几乎什么都不会!一种从未有过的焦虑油然而生,我强烈的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,我要让脑子变得清晰,不再稀里糊涂;我要掌握更多技能,不再遇事无计可施;我要主动创造成就,不再被动承受现状……
明明知道,但是就是做不到;特别想要,但就是得不到
明知道读书重要,转身却掏出了手机;
明知道跑步有益,但跑了两天就没了下文;
明知道要事优先,却成天围绕琐事打转…..
这会儿也看不了几页书,不如玩会儿游戏放松一下
不吃饱饭,哪有力气减肥呢
今天先玩吧,明天一定加倍学习,把今天浪费的时间补上
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,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–越用越强,越强越用,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,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,而是依靠知识
直面焦虑
- 完成焦虑。总是把自己日程安排太满,压的自己喘不过气来,日程安排总被不重要的事情打乱
- 定位焦虑。在零基础的阶段就去直视该领域能人现在的所作所为,不家里了都不可能:某某这么年轻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了,我何年何月才能这样。
- 选择焦虑。有时选择太多也会陷入焦虑,比如想做的事情太多,最后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摇摆不定上,静不下心做最重要的事,或者说根本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。另外,很多能人的观点也让人纠结,但是做法却完全相反,到底该用哪个方法?
- 环境焦虑。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外在环境的限制,比如因家庭、工作的影响,有些事想做却做不了,有些事却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做。
- 难度焦虑。有些书就是很难读,有些知识就是很难理解,有些技能就是很难学……真正能让你变强的东西,其核心困难是无法回避的,不下决心与之死磕,始终在周围打转,时间越长越焦虑。
焦虑的根源
想同时做很多事,又想立即看到效果,王小波说:人的一切痛苦,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。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: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,又极度缺乏耐心,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。
收回感受,回归当下
跑步时,把感受收回来,悉心体会抬腿摆臂、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;睡觉时,把感受收回来,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;吃饭时,把感受收回来,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,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,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菜。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,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。它提示我们,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,更是享受当下,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,不慌张。
一位行者问老和尚:“您得道前在做什么?”老和尚说:“砍柴、担水、做饭。”行者问:“那得道后呢?”老和尚说:“砍柴、担水、做饭。”行者又问:“那何谓得道?”老和尚说:“得道前,砍柴时惦记着挑水,挑水时惦记着做饭;得道后,砍柴即砍柴,担水即担水,做饭即做饭。”